💥 Gate 廣場活動:#发帖赢代币CGN 💥
在 Gate 廣場發布與 CGN、Launchpool 或 CandyDrop 相關的原創內容,即有機會瓜分 1,333 枚 CGN 獎勵!
📅 活動時間:2025年10月24日 18:00 – 11月4日 24:00(UTC+8)
📌 相關詳情:
Launchpool 👉 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7771
CandyDrop 👉 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7763
📌 參與方式:
1️⃣ 在 Gate 廣場發布原創內容,主題需與 CGN 或相關活動(Launchpool / CandyDrop)相關;
2️⃣ 內容不少於 80 字;
3️⃣ 帖子添加話題:#發帖贏代幣CGN
4️⃣ 附上任意活動參與截圖
🏆 獎勵設置(總獎池:1,333 CGN)
🥇 一等獎(1名):333 CGN
🥈 二等獎(2名):200 CGN / 人
🥉 三等獎(6名):100 CGN / 人
📄 注意事項:
內容必須原創,禁止抄襲;
獲獎者需完成 Gate 廣場身分認證;
活動最終解釋權歸 Gate 所有。
區塊鏈能否讓遺忘存活?在悔恨與不變性之間
!image
遺忘是人類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遺忘可以使人愈合、糾正和保護。在法律領域,遺忘權已成爲對數字曝光過度的保障。
在日常生活中,忘記是一種繼續前進的方式。然而,在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技術的世界中,遺忘面臨着一個結構性障礙:不可變性。
永恆的承諾
區塊鏈的承諾基於持久性。每個註冊的區塊都固定在一個設計上無法更改的序列中。
這一特性被贊揚爲透明度、可追溯性和抗審查性的保障。但它也提出了一個倫理困境:當記錄的內容是錯誤的、令人羞辱的或敏感的時,會發生什麼?當一個人希望刪除自己過去的某個片段,但技術卻阻止了這一行爲時,會發生什麼?
我們想要探討忘記權與區塊鏈不可變架構之間的緊張關係。這並不是一個技術討論,而是一個哲學討論。從根本上說,問題在於一個社會是否能夠在悔恨沒有空間的情況下維持人類的尊嚴。
永久性:美德與障礙
區塊鏈的不可變性被視爲一種美德。在一個數據可能被操縱的世界中,擁有不可腐蝕的記錄顯得格外吸引人:交易在沒有中介的情況下被記錄,合同在不需要外部信任的情況下執行,去中心化系統在沒有等級制度的情況下運行。
然而,這種持久性可能會變成障礙。當一個人犯了錯誤、改變了主意或者希望糾正過去的行爲時,系統並未提供機制來做到這一點。記錄對任何查詢它的人依然可見。即使內容不再有效,它的存在仍會影響個人的聲譽、隱私或安全。
在這個背景下,區塊鏈不區分真與假,正義與不正義。它只區分已記錄和未記錄。這提出了一個棘手的問題:一種阻止遺忘的技術能否與悔過的倫理相兼容?
忘記是必要的情況
存在多種情況,其中遺忘不僅是可取的,而且是必要的。例如,當個人數據在未獲同意的情況下與數字資產關聯時,或者當一個公共地址與後來被證明是無根據的非法活動相關聯時。
也發生在數字聲譽的情況下,某次不幸的互動被記錄下來,並影響一個人的職業或社交生活。
在某些去中心化環境中,用戶參與治理系統,交換資產或發布與其數字身份相關的內容。如果他們在某個時候希望解除綁定,該系統並沒有提供明確的途徑來做到這一點。內容可能會停止可見,但記錄仍然存在。
即使在使用高級隱私機制的環境中,問題仍然存在:隱藏並不等於刪除。數據仍然存在,盡管它變得不那麼可訪問。從倫理的角度來看,這並不總是足夠的。
文件作爲權力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檔案並不是簡單的數據集合:它是一種權力。雅克·德裏達明確指出:誰控制檔案,誰就控制記憶。米歇爾·福柯將其與監視聯繫在一起,漢娜·阿倫特則與共同世界的構建相聯繫。
在區塊鏈中,文件是去中心化的。不存在策展人或編輯。系統無過濾、無上下文、無法糾正地進行記錄。記憶被自動化,從而失去了判斷什麼值得保留、什麼應該被遺忘的能力。
這項檔案的自動化提出了一個深刻的困境。一個有道德的社會能否將記憶委托給一個協議?當檔案不再是人類而是變成技術結構時會發生什麼?在一個不考慮悔恨的系統中,如何保證公正?
在區塊鏈上可以刪除嗎?
從技術角度來看,已經探索了多種解決方案來緩解問題。一些網路允許將某些記錄標記爲無效,而不刪除它們。
其他使用加密證明來隱藏信息而不刪除它。也存在銷毀數字資產的機制,盡管其存在的記錄仍然保留。
這些解決方案提供了一定的緩解,但並沒有解決倫理困境。數據仍然存在,盡管不那麼明顯。受影響的人仍然與一個無法修改的記錄相關聯。這限制了他們糾正、修復和重建身分的能力。
隱藏在實際操作中可能是有用的,但並不能替代遺忘。悔恨需要能夠抹去、重新開始的可能性。而在當前區塊鏈的架構中,這一點很難實現。
悔恨作爲人類行爲
悔恨不是一種技術功能:它是一種人類體驗。它涉及到承認一個錯誤,承擔其後果,並尋找一種補救方式。在許多情況下,這種補救包括遺忘。不是作爲否認,而是作爲一種同情的行爲。
在記錄是永久的系統中,悔恨失去了效力。個人可以改變,但系統並沒有反映出來。過去依然可見,沒有細微差別,沒有背景。這影響了尊嚴。
一個阻止悔恨的社會限制了轉變的可能性。主體停留在自己早期的版本中,沒有空間去進化。記憶變成監獄,檔案成爲懲罰。
我們想要構建什麼類型的記憶?
區塊鏈技術提供了多重好處。它確保透明、安全和去中心化的能力已經改變了整個行業。但它也帶來了需要認真對待的倫理挑戰。
被遺忘權並不是要消除歷史,而是要保護尊嚴。在一個所有事情都被記錄的世界裏,必須問自己什麼值得被保留,什麼應該能夠消失。這不是出於任性,而是出於正義。
倫理記憶不僅僅是由數據構成的。它是通過洞察力、同情心和糾正能力構建的。如果技術阻止遺忘,那麼它就必須提供其他修復的方式。否則,它就有可能成爲對人類尊嚴的障礙。
然後
關於遺忘權與區塊鏈不可變性之間的緊張關係,並不能通過技術解決方案來解決。這需要對我們想要構建的社會類型進行深入思考。
一個公正的社會不是通過它保留的數據量來定義的,而是通過它對那些希望糾正自己過去的人的對待方式來定義的。如果一切都保持不變,我們必須決定什麼是值得保留的。而這個決定不能被委托給協議:必須由社區承擔,負責任地、倫理地、人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