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货币非“法外之地”:北京检方严惩USDT非法买卖外汇案,涉案11.8亿判刑2-4年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披露的一起利用虚拟货币非法买卖外汇案件,揭示了当前金融犯罪的新动向,也展现了司法机关应对新型犯罪的专业能力。该案涉案金额巨大,最终5名被告人被以非法经营罪判处有期徒刑。
⚖️ ​案件基本情况与判决结果​
2023年1月至8月间,林某甲受他人指使,伙同林某乙、夏某某、包某某、陈某某,利用5人名下多张银行卡,接收非法换汇组织“上家”对接的客户转入的人民币资金。该团伙通过实际控制的多个泰达币(USDT)交易平台账户,将接收到的人民币资金转换为USDT,继而通过平台交易完成资金的跨境转移,实质上是变相买卖外汇并从中牟利。经查明,该团伙非法经营总额高达人民币11.82余亿元,其中各成员参与数额在1.49亿元至4.69亿元之间。2024年12月25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以非法经营罪对林某甲等5人提起公诉。2025年3月21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5名被告人均因犯非法经营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至四年不等,并处相应罚金。被告人均认罪认罚,未提出上诉,判决已生效。
🔍 ​犯罪手法与案件特征​
本案中,犯罪分子采用了“虚拟货币为媒介”的新型犯罪手法。具体而言,他们以泰达币(USDT)这类稳定币作为“桥梁”,将人民币资金转换为虚拟货币,再通过虚拟货币交易完成资金跨境转移,实质上是实现了外汇与人民币的变相买卖。这种手法利用了虚拟货币交易的一些特性,如一定的隐蔽性、跨境便利性,试图混淆行为性质,给侦查取证带来挑战。最高检此前已明确指出,利用虚拟货币为媒介开展非法买卖属于非法金融活动。此类案件通常具有“资金密集型+人员密集型”特征,且常涉及利用境外交易平台和数据,取证难度较大。
⚖️ ​检察机关的办案思路与应对策略​
面对此类新型犯罪,北京市检察机关优化了办案思路,以精准锁定行为本质。他们加强与公安机关的协作,并结合虚拟货币的特征和交易规律重构办案思路。具体策略上,检察机关以资金数据证据为切入点,通过比对银行账户和虚拟货币交易账户的时间关联性、分析银行资金流水异常特征、梳理虚拟货币交易归集链路等方式,精准甄别出交易行为在操作模式和目的上的异常性,从而在排除“炒币”等不合理辩解后,认定被告人“实施非法买卖外汇”的行为本质及主观明知。为了构建扎实的证据链,检察机关采取了“技术赋能+规范审查”的方案。这包括委托检察技术人员对侦查人员调取境外数据的路径及内容进行远程勘验,确保境外虚拟货币交易平台资金数据的取证合法性、真实性和规范性;采取“全覆盖+类型化”取证策略,引导侦查机关优化取证工作;并通过“资金接收—虚拟币转换—跨境转移”的全链路数据核验,精准锁定每名被告人的犯罪数额。
💎 ​案件启示与影响​
本案的判决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和法律示范价值。它明确揭示了利用虚拟货币变相买卖外汇的行为,即使试图借助新型媒介掩盖本质,依然会被司法机关依法认定为非法经营罪并受到刑事处罚。最高检第四检察厅负责人此前强调,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以虚拟货币为交易媒介间接实现外汇与人民币的货币价值转换,系非法买卖外汇行为链条上的重要环节,应予依法惩治。此案的成功办理,也为司法机关处理同类新型虚拟货币外汇犯罪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参考和实践样本,展现了检察机关在精准打击新型金融犯罪、维护金融安全方面的能力。
post-image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