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 广场「创作者认证激励计划」开启:入驻广场,瓜分每月 $10,000 创作奖励! 
无论你是广场内容达人,还是来自其他平台的优质创作者,只要积极创作,就有机会赢取豪华代币奖池、Gate 精美周边、流量曝光等超 $10,000+ 丰厚奖励! 
参与资格: 
满足以下任一条件即可报名👇 
1️⃣ 其他平台已认证创作者 
2️⃣ 单一平台粉丝 ≥ 1000(不可多平台叠加) 
3️⃣ Gate 广场内符合粉丝与互动条件的认证创作者 
立即填写表单报名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7159 
✍️ 丰厚创作奖励等你拿: 
🎁 奖励一:新入驻创作者专属 $5,000 奖池 
成功入驻即可获认证徽章。 
首月发首帖(≥ 50 字或图文帖)即可得 $50 仓位体验券(限前100名)。 
🎁 奖励二:专属创作者月度奖池 $1,500 USDT 
每月发 ≥ 30 篇原创优质内容,根据发帖量、活跃天数、互动量、内容质量综合评分瓜分奖励。 
🎁 奖励三:连续活跃创作福利 
连续 3 个月活跃(每月 ≥ 30 篇内容)可获 Gate 精美周边礼包! 
🎁 奖励四:专属推广名额 
认证创作者每月可优先获得 1 次官方项目合作推广机会。 
🎁 奖励五:Gate 广场四千万级流量曝光 
【推荐关注】资源位、“优质认证创作者榜”展示、每周精选内容推荐及额外精选帖激励,多重曝光助你轻
挖矿政策新挑战?最新研究显示:禁令或导致矿工迁徙增碳排放!
研究揭示禁令可能增加碳排放
一项由加密货币研究公司 Exponential Science Research 进行的新研究发现,为了环境保护而对比特币挖矿实施的禁令可能适得其反。该研究指出,全面禁止加密货币挖矿可能会导致全球碳排放量的增加,因为矿工可能转移至高度依赖化石燃料的地区,从而加剧气候变化问题。
研究显示,挖矿禁令的影响具有地理和能源结构的差异性,这意味着禁令的效果取决于矿工迁移的地点及当地的能源基础设施。例如,如果在哈萨克实施挖矿禁令,将使比特币网路的全球年度碳排放量减少 7.63%。相反地,在巴拉圭实施限制可能会导致排放量增加 4.32%。
点这里看更多关于《挖矿》的资讯。
图源:Exponential Science Research 挖矿禁令的影响具有地理和能源结构的差异性
矿工迁徙与能源来源的影响
比特币挖矿对环境的影响也取决于能源公司的能源来源。使用煤炭等化石燃料供电的电网进行比特币挖矿,会比使用水力发电产生更多的碳排放。因此,当矿工从使用清洁能源的国家迁移到依赖化石燃料的国家时,全球碳排放量可能会增加。
美国的情况尤其复杂。在肯塔基州或乔治亚州等地实施禁令,可能对碳排放产生正面影响;但如果在纽约州、德州、华盛顿州或加州采取措施,可能会增加比特币网路的碳足迹。加拿大也是一个关键案例,该国广泛使用核能和水力发电。如果加拿大禁止比特币挖矿,可能导致网路排放量增加约 5.6%,即每年 250 万吨二氧化碳。
图源:Exponential Science Research 美国的情况对于挖矿而言,更为复杂
中国与其它地区的政策影响
研究还关注到中国的情况。中国于 2021 年禁止加密货币挖矿,但部分矿工转入地下,继续非法营运。这种地下挖礟活动在不同省份产生了不同的环境影响:新疆地区的禁令导致全球年度排放量减少 6.9%,而四川省的禁令则可能使排放量增加 3.8%,显示出对全球碳排放的相反效果。
图源:Exponential Science Research 中国于 2021 年禁止加密货币挖矿,但部分矿工转入地下,继续非法营运
同时,其它国家也在调整其加密货币挖矿政策。加拿大曼尼托巴省最近延长了对新加密矿工电力服务申请的暂停,这适用于尚未签订基础设施建设协议的申请者。俄罗斯方面,总统普丁于 11 月 1 日签署了一系列法律,为该国的加密货币挖矿活动提供了监管架构。然而,业内专家警告,这些措施并未完全「合法化」加密货币挖矿,而是为该产业建立了新的控制和限制。
专家呼吁采取科学化政策
该研究强调了制定细致、基于科学的政策的重要性,而非采取一刀切的禁令。
研究人员指出:「善意的政策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特别是将挖矿活动重新导向碳密集度更高的地区。」
因此,在低排放国家实施挖礟禁令,可能导致全球碳排放量的净增加,这是一种加剧的碳泄漏现象。
「并非所有的比特币挖矿都是相同的,不同国家使用的能源来源及其环境影响各异,」研究报告重申。新兴的挖矿司法辖区可能会显著影响比特币网路的环境影响。因此,立法机构需要仔细考虑挖矿禁令的潜在全球影响,避免因禁令导致矿工迁移至高碳排放地区,反而加剧全球碳排放问题。
延伸阅读 不想只炒币?挖矿与 AI 结合正热,「这两支」矿企股票不容忽视! 越冷越好挖!比特币挖矿高温怎么解?矿商:拿到寒带当暖炉用 还在说比特币挖矿耗费能源?数据:科技巨头更浪费,根本没有碳排「净零」